最近和朋友们聊天,提到了读博这件事情。大家众说纷纭,因此我在这里记录下我的一些想法,以供诸君参考。

劝读党

读博更看重努力,而非天赋

其实关于这一点,我是非常不认同的。众所周知,各行各业皆有门槛,机遇与风险并存。而如果让我来排序,科研对于天赋的门槛绝对是排在前列的。某公众号中举例,“我身边的顶级科研选手并不都是同辈中超级聪明的人,也不一定是GPA最高的人”,一句话中有多少修饰的定语,足以说明这类人的比例很小。事实上,天赋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,绝不亚于地基之于楼房的重要性。再多的努力也会有无法逾越的上限,正如再好的工程师也无法平地起高楼。

但我并不是否认努力的重要性。 我想说的是,不要用努力来作为选择的理由,或者逃避的借口。如果读博需要你付出超过常人数倍的努力,那读博这件事本身对你的“现实”收益就是很小的。科研是残酷的,它并非四六级一样划定了425的分数线,过了就是过了;它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选拔性行业。大部分有天赋的人往往会更加努力。所以,如果你还没有做出选择,请谨慎、全面地考虑一下自身的天赋

读博不仅是科研的提升,更是表达与沟通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

这一点我是比较赞同的。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————将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,通过自己的思考,逐步得到解决,在其中收获分析问题、实践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美妙的。“与人斗,其乐无穷”,我想这句话也可以用在这。

  • 从语言沟通能力这个层面来说,博士可以拥有与导师的科研讨论、与同行们的思维碰撞、与世界最顶尖的学者的并肩前行;
  • 从逻辑表达能力这个层面来说,博士可以拥有对问题进行完整剖析、深入思考、整体展现、提出或者改进解决方案的能力;
劝退党

绝大部分人没有读博的天赋

虽然在上文中,我认为读博非常需要天赋,但我不认为,绝大部分人没有读博的天赋。天赋一词,字面意思就是老天爷赋予你的能力。而既然是老天爷所赋予,那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到底有多少。可能会有同学认为,大学阶段的GPA并不高,没有科研天赋;也会有人认为,自己写代码的速度很慢,没有科研天赋;还有人认为,自己英文水平很差,没有科研天赋。但科研不是往木桶里加水,短板决定储水的上限;科研也不是一场考试,凭某一刻的事情就定了结果;科研更不是纯粹的内卷,而是为自身的满足、朋友的认同、世界更美好而做出的努力。

没有开始的人不要轻言放弃。如果对科研有热情,不妨先用硕士研究生的这几年尝试一下,让时间来验证你的天赋。

科研的产出总是纸上谈兵,无法应用于实践,没有现实意义

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发展之前,数学的许多分支也被认为是没有现实意义的。即使是错误的结果、即使是仅停留在纸上的理论,只要能将人类文明的知识边界进行拓宽,都是有意义的。

总结:读博需谨慎,鸡汤要少喝!